|
|
百榕園綠蔭密布,是當地人閒聊休憩的聚會場所。
圖片: 1 / 1
|
鳳山市歷史悠久,清朝乾隆53年(1788年)即已在此建立「竹城」。所謂竹城是指在城周邊廣種刺竹並圍上荊棘,來取代城牆;直到嘉慶9年(1804年)才有了厚實的城牆及6座城門;如今鳳山雖僅剩唯一的東便門,但它不僅保留完整,且目前仍擔負市內重要交通孔道功能。
從東便門逛行光明路、復興路、中山路一帶,很難想像2個小時內,即可徒步走逛完鳳山市內隱匿的二、三級古蹟。漫遊其中,彷彿歷經一場穿越時空隧道的文化旅程,從現代回溯至百多年前。
其中鄰近東便門的龍山寺,不但香火鼎盛,廟的神龕下方還留有一座古井,雖然無法一見,但廟裡的建築工法及各種栩栩如生的浮雕,也令人驚豔。
砲台設計 如藝術展現
在鳳山眾多遺址中,最能彰顯當時工匠創意的要屬砲台的設計。其中採用糯米、黑糖汁與蚵仔殼堆砌的澄瀾砲台,是以八角形狀展現;而位在鳳山溪河堤旁的訓風砲台,則是設計成書卷的樣式
導覽的高雄縣古蹟解說協會解說員陳南勝說:「當年此地知縣曹謹,委請多位手藝高超的工匠興建,為了展現自己的才華,參與的匠師彼此相互較勁,讓每座砲台猶如一場藝術競技的作品。」
由東便門沿著光明路,走到台1戊線(光遠路),這一帶曾是舊時極為繁華的鬧區,許多傳統技藝街彼此交錯,不過隨著時代進步,如今這些主題街已經逐漸沒落。
我跟著熟門熟路的陳南勝,先走到清同治3年(1864年)即已存在的打鐵街,這條長約30公尺的巷道內,在最興盛時期約有13家打鐵店,不過今日只剩3家開業。我走入名為「信仁」的店家,老闆正專注地從爐火中拿出火紅的鐵出來敲打,我順手拿起店內的產品鐵製刀具,發現刀具都烙上了店家字號,陳南勝說:「這是傳統習慣,就像會有售後服務的保證書印記,讓顧客可隨時回來修繕。」
鳳山摸乳巷 古韻十足
續走在光明路上,還可看到被稱為「民俗街」的路徑,這條小街多販售喪葬儀品與算命攤;為了讓我理解早期建築格局,陳南勝還帶我穿梭在光明路一帶狹窄巷弄中,古老的磚房夾道,僅容一個人身通過,當地人同鹿港人一樣也將其稱為「摸乳巷」。
走過了歷史古景,回到現代生活,感受當地居民以緩慢的步調,走在時間的軌跡上。尾隨陳南勝的腳步,走到日治時期(約1942年)即已興建的黃埔新村老眷村,綠意盎然的大樹下,是成排和式老屋,已屆退休的老人家,三三兩兩坐在大樹下聊天,很有懷舊風味。
此外,鄰近的百榕園,成片的老榕樹下聚集了許多人下棋、閒聊,還有人直接躺在石椅上呼呼大睡,鳳山人的愜意隨性由此而見。而一旁的溼地公園,則結合水塘與周邊綠意,成為一處湖濱美景;步行至此小憩賞景,讓人轉換心情、轉換時空,轉而品味到鳳山市的悠閒愜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