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地門的原住民以排灣族為主,一進入鄉間要道,陶壺、青銅刀(禮刀)、琉璃雕塑、人形圖騰不時映入眼簾,提醒我已進入傳統部落。拜訪原鄉的首站,我直奔中山公園裡的「三地門文化館」,從射箭中領略身為部落男人,必須擁有的基本技能。4月起每逢假日,熱力四射的排灣舞蹈也將登場;透過聚焦功力十足的表演,排灣優美的舞姿以及華麗的傳統服飾,都成了我的記憶片段。
射箭與舞蹈對原鄉味濃郁的三地門而言,只是精采的一小角,我迫不及待想認識這個一直努力維護文化的聚落,於是參加館長包英漢領軍的部落巡禮,前進深山秘境,尋找原鄉最真實的感動。
|
|
|
|
|
|
|
|
|
從大社部落老人與小孩身上,我看見了原鄉的淳樸。 |
|
|
|
排灣發源地 古意盎然
位於三地門鄉最深處的大社部落,是排灣族的發源地,目前僅有365人居住於此,沿村庄穿街走巷,一幢幢與歲月拔河的石板屋不時闖入視線,我發覺這兒的巷弄格外窄小,房子也特別低矮,原來是因應大社先民個頭嬌小的緣故。 家家戶戶庭前不是曬著月桃莖葉、葉梗編織的小圈圈,就是當地人暱稱幸福湯來源的樹豆;陳大哥說月桃在排灣的日常生活上應用很廣,用來做冬暖夏涼的月桃蓆外,也放在聘禮下當鋪底,甚至於喪禮時在棺木與土之間也要覆上月桃葉避邪呢! 在大社偶遇原民打扮的村民一點兒也不稀奇,排灣族的小孩一出生,母親就開始編織其頭飾、衣服等,並隨著年紀增長更新,因而族人都擁有專屬的華服呢!女生的頭飾多以貝殼、獸骨、串珠製成,未婚的遠比已婚的來得華麗。
|
|
|
|
|
|
|
|
|
樹齡301年的老雀榕,壯觀得令人稱奇。 |
|
|
|
301年雀榕 牽動神秘史
與大社隔鄰的德文,則是三地門海拔最高的聚落。德來公園自古以來即為居民的活動中心,園內有株高齡301年的雀榕,從盎然綠意的舒坦中,很難想像昔日族人將出草獵來的人頭懸掛於此,以示驍勇的民族性!一旁的觀景台是德文的制高點,窮目放去霧台原鄉、宏偉的大武山與穿山而出的隘寮溪無所遁形。 舊達來保存了最多的石板屋,50幾幢石屋盤踞在半山腰,但一般車子僅能抵達新達來,再由達來吊橋徒步前進。但採訪當天恰逢公路整建,切斷了我與舊部落的機緣;好在,三地村內還有數幢石板遺址聊慰我的渴望;其中由老藝師陳俄安的家,石板屋、原民藝品、雕塑交相輝映,為此形增添了深刻的回憶。歷經一趟貼近原鄉生活的部落巡禮下來,我與三地門間並未落幕,反而期待著下一次相逢的開始。
|
|
|
|
|
|
|
|
|
上戰場演練後,我才知道要擁有勇士百步穿楊的好箭法,還真是不容易呀! |
|
|
|
|
|
|
|
|
|
|
石板屋以碎岩塊堆疊成牆,庇護鄉民走過百載歲月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大社部落家家戶戶庭前,都曬著以月桃葉梗編製的小圈圈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德來公園內原民味十足的觀景台,是三地門鄉的制高點,視野十分開闊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將石板屋與原民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陳俄安的家,是三地村最美麗的角落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在三地門鄉時可見鮮活的雕塑造景,圖為達來部落的入口地標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黑椒山鹿 |
|
|
|
風味美食 頭目餐 齊集三地門精華
美食是融入不同文化背景的最佳媒介,我選擇陪三地門走過13載風雨的「山中天」做為探索原鄉美味的入口。 「頭目套餐」(300元),將原鄉的美食精髓齊集在一塊兒,以南瓜米粉為主菜,搭配小米酒、排灣族獨有的奇拿富、小米糕、芋頭糕、金瓜糕及炒山蘇、蔥爆山豬肉、炸溪蝦等熱炒,豐盛的內容、秀色可餐的鋪陳,教我食指大動、吃得過癮!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