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高約28公尺的主塔襯上兩旁各1座小塔,讓碧邁遺址遠遠眺賞,頗有吳哥窟的味道。
圖片: 1 / 1
|
泰國第一個首都所在地素可泰(Sukhothai ,1257~1436年),及第二個首都所在地大城(Ayutthaya ,1350~1767年),論及歷史及所蘊藏的古蹟遺址,無不鋒芒畢露,這也讓泰國境內一些有看頭但名聲沒那麼響亮的遺址園區,如碧邁遺跡公園(Phimai Historical Park),淪為老二的命運。
位於呵叻府的碧邁遺跡公園,建於11~12世紀懾耶跋摩二世(Jayavarman II)在位時期,為高棉式建築;論及面積,東西長220公尺、南北寬274公尺的碧邁,比起素可泰、大城似乎有點小烏見大烏;但論及歷史,它可是比另兩者還要早200~300年;此外,以砂岩構築的碧邁,更因中心處一座高約28公尺的主塔及2座約8~10公尺的小塔,遠眺形成「山」字型,讓它贏得「小吳哥窟」美稱。
穿拱門賞精美石雕
入口分有東、南、西、北四處的碧邁,因經過特別規劃,讓這四處各以數座長方形拱門連結、呈筆直狀朝向主塔的出入口,都可以一眼瞧見立於主塔內的主祀坐佛。
而這座建來供君王祭拜的神廟,君王入廟一定會由太陽升起的東口進入,並繞行方形迴廊3圈以示敬意後,再進入主塔祭拜;不過,現在供遊客出入的大門已改設於南口。
我由南口踏進這座被孟河(Mun River)及運河包圍的遺跡公園,穿過一座座長方形拱門,進入刻有繁複石雕的主塔中心處,感受它壯闊一面的同時,也發現了因著歷史的痕跡,兩座小塔中,一座已頹圮無法進入塔中,而另一座則呈半毀狀態,但仍可進入一瞧矗立其中的坐佛。主塔之外的周邊,也有多處廢墟遺址,內部多半只剩一座座方形石柱,猛一看頗有希臘羅馬石柱的感覺呢!
每年11月中旬(2008年為11/20~23),遺跡公園裡都會舉辦碧邁嘉年華(Phimai Festival),晚上6時至8時在大、小主塔上會打上霓虹燈,並有大型的傳統舞蹈表演等,讓遊客於此一邊吃飯、一邊欣賞聲光秀演出,體驗碧邁一年一度的最大盛事。
儂松區探洞穴遺址
距碧邁約30~40分鐘車程的儂松區(Non Song),一座不是很起眼的純樸小村莊,卻因著5年前開幕的「班塔」(Ban Prasat)博物館,而讓全村活絡起來,成為一處民宿村。
來到這間分有3處洞穴遺址的開放式博物館,令我驚訝的倒不是展示60多具2500~3000年歷史的骨骸,及陶器、青銅製飾品等,而是解說員居然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。他們雖不會說英文,但我們透過會講泰文的導遊逐一向他們發問,小小年紀的他們,居然完全有問必答呢!
這3處洞穴遺址以第一洞穴最大,洞深4~5公尺,依不同深度有著10多具不同時期的骨骸;解說員小朋友說,以前,這裡的人習慣將往生者葬於自己的家中,以致家裡「越埋越高」,形成這處洞穴有著高低落差;此外,在這3處洞穴中,還可見到無頭或肋骨斷裂的骨骸,令人毛骨悚然!
除了儂松區,同位於泰國東北的萬昌(Ban Chiang)考古遺址,甚至還發現了5600年前、與金字塔約同一時期的骨骸及陶器、青銅製品等,有興趣者,不妨前往一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