循著287號公路,我慕名前往蒙大拿的鬼城-維吉尼亞與內華達市雙子城(Virginia City/Nevada City)。抵達維吉尼亞市才赫然發覺,小鎮景物怎麼如此眼熟,古老木造房、篷車及大剌剌在街上騎馬的女牛仔,這些場景好像在許多電影裡見過。
|
|
|
|
|
|
|
|
|
豪宅的內部呈現當年原貌,在淘金時期這般裝潢也夠講究了。 |
|
|
|
內華達 重現淘金鎮
的確,美國許多描述拓荒或淘金的西部片都曾在此地拍攝,最著名的便是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《小巨人,Little Big Man》,影片談到白人如何為了淘金與印地安人間的衝突及當年亂世。在維吉尼亞的一家老餐廳中,依然張貼著這部1970年代的老電影海報。 維吉尼亞市主要的觀光大街仍保有木造建築,為了讓旅客有懷舊體驗,甚至也推出馬車之旅,不過市區房屋多數已翻新改建,要一窺19世紀淘金小鎮風貌,得到內華達市。 蒙大拿的淘金潮始於1863年,比起已有許多人因淘金致富的內華達及維吉尼亞州都要晚,大批懷著夢想的移民,希望在蒙大拿也造就同樣的致富傳奇,而援用其名。不過淘金夢碎,1880年人群離棄了雙子城,罕有人煙的破敗小鎮頓時如鬼城般荒涼。直到1940年一對夫婦為保留西部歷史古蹟,重整小鎮,並從附近移來許多19世紀的古老房舍,打造出如露天博物館般的內華達市,吸引觀光客。 市區有當年主宰淘金事務的官員大宅、打鐵店、郵局、學校、消防站、執行絞刑的地方、旅店等。雖然如今只剩展示空殼,卻讓人如歷歷在目,這些我以為只是在電影中出現的場景,如今真實呈現,而且每棟建築都有主人及故事,讓人不禁陷入歷史長河裡。 夏天假日,內華達市偶而還會有當地居民穿起淘金時期的服裝在街上走動,或者上演西部槍戰的橋段,歡迎遊客到訪。
|
|
|
|
|
|
|
|
|
在沒有汽車只有馬車的年代,打鐵店是淘金小鎮必有的店家。 |
|
|
|
布特市 驚見大礦區
從雙子城西行,淘金之路來到布特市(Butte)。相較於雙子城的「重建」,布特市則是新舊交融,完好保留許多100多年前的歷史原貌。 布特市原是因為金礦吸引各地移民湧入,後來陸續發現了銀礦,而最終讓這些淘金客致富的卻是銅礦。在1905~1917年之間,布特市銅產量高居全球第3,產值高達162兆美元,將近5000兆元台幣。 當年布特的人口就高達10萬人,街市繁華猶勝今日的3萬4000人。如今依舊可見林立的抽礦井、因採礦裸露的驚人岩層,地底更有1萬英哩的礦坑隧道!抵達布特市前,我在公路上遠遠就望見一片大峽谷,抵達後才知那是因為採礦形成的峽谷,也是全美最大的露天銅礦坑-柏克利露天礦坑(Berkeley Open Pit Mine),坑底積滿了水,竟然造就出湖光山色般的奇景。 一如許多美國西部片所描述,淘金移民潮龍蛇雜處。帶領我的導遊Denny說,當年有來自愛爾蘭、中國、義大利等17國的移民湧到布特市,難免爭地盤、逞兇鬥狠,還有隨之而來的酒鬼、釀私酒的、販毒者、妓院,刁鑽滑頭的律師、銀行家,當年的生活痕跡,全如時間凍結般,被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,在他的帶領下我得以深入布特市探看當年,所見所聞一如鮮活的影片在眼前上演!
|
|
|
|
|
|
|
|
|
要不是柏油路面洩了底,女牛仔騎馬還真有19世紀的西部風情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通過黝黑的洞即能抵達柏克利銅礦場觀看平台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布特市的柏克利露天礦坑曾被稱為「全球最富庶之地」,如大峽谷般壯觀,積水達千呎之深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布特市最高山就叫布特山,市名也因此而來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淘金移民早期興建的舊屋裡發現賣私酒的釀酒器具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這間房應是當年的紅牌小姐所住,是妓院6間房中最好的一間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建於1920年的MYRA為義大利移民Tony所建,樓下是他的打鐵店、樓上則是太太經營的妓院,盛極一時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一九一七年布特市曾發生礦災造成170人死亡,為此特別建造了紀念碑園區。 |
|
|
|
|